多读书可以重塑大脑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张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孙永安
本报记者 施婕
古人云“开卷有益”,只要多读书就会有收获。除了积累知识、拓宽视野、锻炼思维这些人人皆知的好处,阅读这一简单动作还可重塑大脑神经和生理结构,实现长期健康。美国著名脑科学杂志《神经影像》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阅读能力强的人,大脑的语言中枢、听觉相关区域较发达,有助更快地处理和理解语义,也就是更聪明。
读书是一场强脑之旅
大脑是人体的“超级司令部”,通过数十亿个神经元的协作控制思维、情感和行动。阅读时全脑通力合作,相当于一次“总动员”:眼睛看到文字后,视觉系统首先发挥作用,将信息传入大脑视觉皮层,激活该区域的神经元,传出神经信号;紧接着,大脑多个区域开始协同工作解码这些文字信号,“韦尼克区”理解语义、“布洛卡区”负责语言表达,大脑海马体是一个“转换站”,会将接收到的信息转换为短期记忆,并储存到大脑特定区域。于是,通过大脑的这一系列运转,合上书本后,我们依然能回想起大致内容和阅读感受。“每一次阅读,大脑就好比来了一次旅行,既有即时影响,也有远期收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侃表示。
第一站:感受文字魅力。翻开一本书,阅读文字的同时,也在体验作者笔下的不同人生,比如在《骆驼祥子》中感受主人公的三起三落,在《简爱》中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坚韧;突破时间限制,见证文明的兴衰交替;打破空间限制,感受世界的不同风采。通过阅读,可以将视野延伸至更广阔的世界,跳出认知的局限性。
第二站:增加神经连接。研究发现,阅读会激发神经元的活动,使其形成新的突触,通过突触之间的连接,强化大脑传递信号、理解信息的能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介绍,坚持长期阅读的人,大脑“语言引擎”左侧半球皮层各脑叶之间的连通性会增强,语义处理更高效。坚持长期阅读就好比改良道路系统,文字就像一辆辆车,车辆越多、路况越复杂,道路就会不断拓宽、优化,形成更便捷的交通网络,容纳更多车辆。
第三站:重塑大脑皮质。脑白质就像海底光缆一样,负责在整个大脑传递神经信号,在大脑老化时的变化也最明显。脑白质出问题可引发记忆减退、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甚至出现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等一系列综合征。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阅读可使大脑生成新的脑白质。
第四站:抵御认知下降。张侃表示,长期阅读是认知衰退的“天然克星”。每一次阅读,神经元都会加速联通,恰似一次异常激烈的脑力“健身操”,健身有助长肌肉,阅读则可增加大脑认知储备,补偿衰老带来的损伤,抵御认知功能下降。研究表明,终身从事阅读等精神活动的人患上认知类疾病的风险较低。
有效阅读需要技巧
无论何时开始阅读,大脑都能即刻得到向好转变,但想实现收益最大化,需先了解几个阅读技巧。
选对书籍。不同类型的书籍对大脑的影响不同。孙永安分析道,书籍可简单划分为小说、非小说两类。阅读小说时,故事情节可激发大脑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大脑对情绪的感知,增强共情能力;非小说类书籍涵盖了历史、科学、技术、传记等众多领域,是扩充认知储备的重要渠道。张侃认为,不同年龄人群的接受能力、对世界的看法有所不同,书籍的选择也要对位。儿童可多阅读绘本,丰富的色彩有助刺激视觉中枢的发育;青少年尽量选择社科类,可拓宽知识面;成年人不妨阅读小说,体验人生课题的不同解法;老年人选书,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
养成习惯。如今,移动媒介提高了信息接收的效率,却让阅读变得浅尝辄止,越来越碎片化,不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频繁切换内容会分散注意力,使大脑难以深入思考。只有持续、稳定的阅读才可让大脑进入专注状态,有助调节压力、缓解焦虑情绪。孙永安建议,日常生活中,要将碎片化阅读与连续性阅读相结合,利用碎片时间抓取海量信息,但每天仍需留出15~30分钟进行连续性阅读,不妨设定一个具体目标,比如每月读完一本书。
形成闭环。真正有效的阅读是完整且连贯的,涉及阅读、思考、写作(表达)三步,以实现阅读输入文字、思考理解文字、写作输出文字的闭环。阅读时,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改变闭环中的步骤,但最核心的阅读、思考不能丢掉。这是因为,被动浏览与积极阅读是截然不同的状态,效果大相径庭,阅读时可以秉持“为我所用”的想法,通过联想关联更多事例、故事或生活中的经历,从而激发思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己的观点,最好在时间充裕时记录下来。
阅读不仅限于“看”
在数字化浪潮下,阅读媒介早已突破传统纸张。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9%,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80.3%,三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不同“读”法,对大脑来说都是崭新体验。
碎片化阅读选屏幕。随着数字阅读的兴起,各种电子书、阅读平台应运而生。不论哪一种媒介,在信息获取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即用电子屏幕阅读时,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可能会受损。比如,相较于读一本小说,学习科学知识或必须快速阅读时,屏幕阅读理解能力会明显下降。
专家表示,数字阅读的便捷性强,但易受弹窗、社交媒体、广告等外界的干扰,更适合日常的碎片化阅读,比如用手机浏览新闻、关注时事;如果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应尽量选择纸质媒介。纸书不仅能减少电子设备对眼健康的影响,“手感”也好,便于写写画画、翻前找后,提升阅读效率,更适合精读。日本东京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阅读时在空白处写笔记、添加下划线的过程,还能增强记忆。
听读更能传达情感。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有声读物的发展动力强劲。听读、阅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输入方式,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通过磁共振技术对大脑进行扫描后发现,大脑对这两种“读法”的语义处理过程是完全相同的。近年来,有声读物的语调、韵律等更贴合真人,传达的情感比视觉文字更直接、强烈,记忆更加深刻,但速度明显低于阅读,如果追求阅读效率,最好选择传统纸质阅读。此外,听读时眼睛不需保持浏览状态,大家常会同步进行其他活动,比如跑步、打扫卫生等,更适合碎片化阅读,尤其是高强度用眼人群。
除了有声读物外,越来越多电子书也自带语音播放模式,建议选择语速合理的素材,比如每分钟不超过150字,音调、节奏尽可能接近真人朗读,发音表意准确,以及可分清多音字,不仅符合大脑的接收规律,也便于快速、准确地抓取信息。▲